冬春季節江南的經典菜肴“泥蒿炒臘肉”,咸鮮油潤,清香爽口,有著“登盤香脆嫩,風味冠春蔬”的美譽。泥蒿,又稱藜蒿、蘆蒿等,好生于湖沼地區,在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被稱為湖蒿,去葉取鮮嫩莖稈食用,是經濟價值較高的蔬菜品種。
小湖蒿,大產業。陽新縣興國鎮寶塔村20年如一日發展湖蒿產業,已形成萬畝基地,主銷武漢及周邊省份。全村特色產業收入超2億元,其中湖蒿產業占70%,不僅讓本村人脫貧致富奔小康,還帶動附近上萬名農民受益。2020-2021年,農業農村部連續兩年將寶塔村推介為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。
近期正是湖蒿種植管護的關鍵季節,走進寶塔村,只見露地大田里長滿了生機勃勃的湖蒿,村民正在搭棚管護。寶塔村湖蒿產業是如何發展壯大的?背后又有哪些故事?記者到村里一探究竟。
陽新縣位于湖北省東南部,境內湖泊眾多,水資源豐富。寶塔村是一個有6000多人的大村,20世紀70年代,由陽新富河湖灘圍墾建成,山區庫區移民聚居成村,曾被稱為“水窩子、蟲窩子、窮窩子”,21世紀前一直沒找到適合的產業。
隨著綠色食品興起,香味獨特的泥蒿在武漢市場上很受歡迎。之前陽新湖邊灘涂上雖也有野生湖蒿,但品質不佳,沒有形成規模種植。寶塔村老人回憶,現在村里的湖蒿產業,源自南京。
1999年,村民柯亨福去南京探親時,看到那邊在大面積種植湖蒿,便帶回一些新品種根莖,當年在自留地試種,賣了2000元,當時村里一下子轟動了。柯亨福做夢沒想到,這次試驗竟成了日后改變全村命運的開端。
新產業引起村干部的重視,2000年時任村支書柯亨興帶人到南京去學習種植技術,引進新品種“大葉青稈藜蒿”。村民柯愈義記得,村干部拿著從南京買回來的品種推介“種苗不要錢”,卻沒人敢種。原來,這是個大肥大水的作物,村民們偏保守,擔心銷路。
村里召開黨員干部會,“我們是黨員,我們帶頭種。”柯亨興等13名黨員干部率先“探路”分別領取蒿種,種了200多畝湖蒿。當年平均畝產3000斤,地頭價1.5-2元/斤,每畝純收入2500元以上,比原來種植棉花的收入翻了一番。
由于黨員帶頭種,第二年,寶塔村種植湖蒿的規模已達30多戶上千畝。隨后,寶塔村繼續強化黨員先鋒和支部堡壘作用,除了湖蒿還發展了水稻種植、水產養殖等產業,推行“支部引領、黨員帶頭、群眾參與、合作共贏”的發展模式,全村面貌煥然一新。
如今,寶塔村年提供勞務崗位上萬個,發展了運輸運銷等服務業,輻射帶動陽新縣沿長江、富河8個鎮、場33個村種湖蒿。
蔬菜市場價格波動較大,競爭異常激烈,寶塔村如何能堅守20年并做大湖蒿這個單品?
“在質量上做文章,統一種植標準,形成品牌效應很重要。”2003年時任寶塔村支書的艾義法,見證并帶領村里的湖蒿產業一路走來,人稱“湖蒿書記”,在他看來,優質的陽新湖蒿,至少具備“長、粗、白、嫩、脆”等商品特征。
寶塔村湖蒿產業也經歷過粗放發展,村民一擁而上,有的技術卻不過關,產品包裝及銷售隊伍參差不齊,不同標準放在一起賣。滯銷時,有的村民便氣呼呼地把湖蒿堆在村委會門口。
“湖蒿種還是不種,怎么種,怎么種好?”艾義法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在上級黨委政府及縣蔬菜辦的支持下,寶塔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,注冊了“春潮”湖蒿共享品牌,推行統一規劃、技術培訓、設施灌溉、生產管理、銷售渠道等生產經營措施。初步形成“合作社+基地+農戶”的運作方式。
2008年南方極端冰雪氣候,寶塔村“春潮”牌湖蒿逆勢而上,在武漢等市場一炮打響。艾義法介紹,陽新湖蒿從7月開始種一季,能采2-4茬,主要集中在元旦春節前后分批上市。行情好時,一類湖蒿地頭價能賣到10-20多元/斤,平常也有3-5元/斤。特別是冰雪天、節假日,市場緊缺時價格最好。合作社探索“前期夏秋露地生長+后期冬春塑料大棚保溫”的栽培方式,通過設施搭配早、中、晚熟品種錯峰上市。
湖蒿屬新鮮時蔬,需要在最短時間保鮮上餐桌。為了種出好品質,合作社請來專家指導,蒿農嘗試了早稻輪作,套種玉米,搭配種黃豆、綠豆、綠肥,秸稈還田等提升土壤有機質。2014年后普遍施用有機肥替代化肥,有機肥種出的湖蒿產品,比單用化肥的保鮮期長2天。
“種菜關鍵還是要能吃苦。”艾義法笑著說,蔬菜靠純手工采摘,蒿農過年基本不休,以前外村人是嫌寶塔村窮,不想過年來走親戚,現在經濟條件好了,還是不敢過年來,一來就要被“抓”到田里幫采蒿。
“湖蒿看似售價高,投入真不小。”種了30多畝地的寶塔村湖蒿種植大戶柯昌剛算了一筆賬,種苗、機耕地、灌溉及平常管護費用約1000元,化肥農家肥生石灰1000元,請工采收1500元,搭竹架大棚2000多元,地租600元左右。不算自家人工,大棚折舊,每畝投入5000-6000元,如搭鋼架大棚則需8000多元。
面對蒿農的需求,2017年郵儲銀行黃石市分行將寶塔村建為該行首個信用村,全村種植戶均可享受該行低利率的純信用貸款“湖蒿貸”。郵儲銀行黃石市分行副行長劉玉介紹,信用村評選有嚴格的公示流程,首先是看村里有成規模的產業項目,再就是走訪看勞動力,通過大數據分析,對貸款戶進行考量。截至10月底,5年來該行累計在寶塔村投入信貸資金3500萬元,助力湖蒿產業升級。發放了300多筆貸款業務,只有1起因為凍害造成逾期不良。
“蒿農都格外珍惜信譽,因為信用村是將全村的金融需求連結到一起,省去了求人擔保欠人情環節,村里會盡力幫助遇到困難的貸款戶。”艾義法說,郵儲等金融機構支持寶塔村湖蒿產業“鳥槍換炮”,蒿農逐漸更換成鋼架大棚,硬件升級,抗災能力更強。
11月4日,“85后”大學生、寶塔村村支書肖唐明上任,在他看來,有了金融助力,未來3-5年,村里將計劃整合幾個湖蒿合作社,從全產業鏈入手,多出精品蒿,上小包裝銷全國,考慮做快手凈菜,提高附加值。
萬畝湖蒿萬家富,一個產業一方興。11月8日,黃石市委書記郄英才與湖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吳祖云座談交流時,專門提到要加強湖蒿等區域公用品牌宣傳力度,拓寬招商引資渠道,擴大影響力。
陽新縣委書記萬鼎表示,陽新湖蒿作為富民強村的產業,已成為全縣重要的設施蔬菜,列入重點農業產業鏈發展,下一步,要始終堅守綠色生態,強化科技賦能,繼續大力實施品牌農業戰略,落實湖蒿等農產品生產、收購、儲運、加工、銷售各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責任,增強發展競爭力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