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、農業農村部長江中游棉花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、
農業農村部棉花專家指導組、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、湖北省農科院經作所
□ 別墅、王孝剛、張友昌、張教海、夏松波、秦鴻德、馮常輝、王瓊珊
長江流域棉區前期陰雨天氣多,田間濕度大,土壤漬害嚴重,特別是直播棉播種期明顯滯后,針對目前棉花生長發育特點,提出長江流域棉花生產中后期管理指導意見。
一、育苗移栽棉田中后期管理
防災減災。重點做好排澇降漬和抗旱。應在雨后盡快排除積水,清理三溝,降低地下水位,以利棉花恢復生長。及時中耕除草,破除土壤板結、增加地溫,促進棉株加速生長。當干旱高溫持續7-8天,棉株頂部3-4片葉中午出現萎蔫,葉色變暗,葉片變厚,花位迅速上移時應及時灌溉抗旱,提倡早晚小水溝灌。
肥水管理。合理施肥,肥水耦合,在花鈴期使用多功能棉田管理機中耕深施花鈴肥,棉行中間或一側開溝均勻撒施,施肥溝與棉株距離應在30厘米左右,深度以15-20厘米為宜。同時破除空行板結,疏松土壤。
病蟲防治。當棉蚜、棉盲蝽蟓、紅蜘蛛、棉鈴蟲、紅鈴蟲等蟲量或卵量達到防治指標時進行防治,重點防治斜紋夜蛾、煙粉虱。斜紋夜蛾在2齡幼蟲時用生物藥劑防治,成蟲期可用性誘劑誘殺。煙粉虱達到3頭/平方厘米以上時,用50%氟啶蟲胺腈可溶粒劑3000倍液、或10%溴氰蟲酰胺1000倍液、或26%氯氟·啶蟲脒水分散粒劑7g/畝噴霧。對有枯黃萎病的棉田,要做好清溝排漬降濕及病株處理。提倡使用無人機統一防治病蟲害。可通過增施鉀肥、排澇降漬、施葉面肥等方式控制“兩萎病”蔓延。
株型調控。結合化學調控和打頂去除棉花無效果枝、贅芽、邊心,去除空枝、晚蕾和無效花蕾,促進養分供應有效花鈴。化學調控提倡少量多次,一般在8-9片葉時每畝用縮節胺1-2克、初花期每畝用縮節胺2-3克、盛花期每畝用縮節胺3-4克、打頂后每畝用縮節胺4-5克進行化控,化學調控可使用無人機結合防治病蟲害一起進行。當棉株果枝達20-22層時適時打頂,時間以立秋前后為宜。做到“枝到不等時、時到不等枝”,提倡打小頂。
適時催熟。10月中旬左右、連續3-5天日最高溫度在20℃以上,用40%乙烯利水劑200-300毫升/畝兌水40-50公斤全田噴霧催熟,使棉株上下部葉片均勻著藥。催熟劑現配現用,噴藥后8小時如遇雨,應當補噴。
集中采收。催熟后,分1-2次集中采收,以減少用工。棉鈴鈴殼開裂后1周左右采收,做到分收、分曬、分藏、分售,嚴防“三絲”污染。
二、麥(油)后直播棉田中后期管理
集中施肥。田間見花時集中施肥,每畝追施氮肥(純N )10-12公斤、鉀肥(K2O)10-12公斤、磷肥(P2O5)5-6公斤、硼肥0.1公斤。選用棉田專用施肥機條施深施。
系統化控。株型調控:7葉期開始噴施縮節胺,蓋頂噴、兩側噴,大苗多噴、小苗少噴,塑造緊湊株型。在7-9片葉時每畝用縮節胺0.5克、12-14片葉時用1-1.5克、初花期用2-2.5克、盛花期用3-3.5克,使用無人機結合防治病蟲害一起進行化控,調控株高在80-120厘米。化學封頂:一般在8月10日左右用無人機噴施打頂劑封頂,采用縮節胺與增效助劑混配施用,縮節胺每畝用量15-20克、噴液量30公斤;或采用25%氟節胺懸浮劑與增效助劑混配施用進行封頂,氟節胺每畝用量120-150克、噴液量40公斤;增效助劑用量參照說明書。
病蟲防治。當棉蚜、棉盲蝽蟓、紅蜘蛛、棉鈴蟲、紅鈴蟲、斜紋夜蛾等蟲量或卵量達到防治指標時進行防治。對有枯黃萎病的棉田,要做好清溝排漬降濕及病株處理。重點防治斜紋夜蛾和煙粉虱,防治藥劑參照育苗移栽棉。
集中采收。棉花自然吐絮率達到40%以上,距采收期20天左右噴施脫葉劑,每畝使用欣噻利150-180毫升或脫吐隆20毫升配施乙烯利150毫升用無人機進行噴施,脫葉催熟集中吐絮后一次性采收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