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jrigjwwe9r2EC_ArticleContent:Content 郭梅的三農服務店已有20多個年頭的歷史,這家農資小店從某個側面也見證了近年來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的軌跡。
3月20日中午,在安徽省肥西縣山南鎮上的一條商業街上,40多歲的女老板郭梅坐在店里,百無聊賴地跟在店門口曬太陽的鄰居們閑聊。雖說正是春耕備耕的旺季,然而前來購買農資的農民卻門可羅雀。“今天一天也就兩三筆買賣,真是讓人急得慌。”郭梅抱怨說,小店發展越來越不如從前,1995年至2010年的那段時間是服務店最火紅的時間。那時候一個春季光水稻種子就能賣5萬斤,而現在能賣到7千斤就算不錯的業績了。
“以前這個時間段來,我們店里最少有三四個人站柜臺,否則忙不過來。你看,現在我一個人都嫌多。”郭梅回憶起當初那些好光景。她說以前的農資也沒現在的品種多、沒現在精準講究。但那時候買賣交易反而容易,因為來買農資的農民多是青壯年勞力,他們大多會種田。而現在來的顧客基本上是老年農民,對于新事物接受慢、記憶差。很多時候,郭梅得扯著噪子跟老人們解釋用多少化肥農藥、怎么用、什么時候用。地上放著幾麻袋標注著姓名、村址的種子。“這是已經付過錢的,讓我們送貨到村里的,我們都是免費送貨上門。”郭梅解釋說,生意不好做,更要把服務做好。
郭梅的店所在的位置是個二層小樓。“這是我自己家的房子,所以門面不要錢。若是租來的商鋪,早就干不了了。”郭梅感嘆說,以前山南鎮上共有八家賣農資的店鋪,由于生意越來越難做,現在只剩下三家。擔心未來有一天自己的店也會關閉,郭梅閑暇之余還學了養蠶桑的技術。
說到自家小店的興衰史,郭梅分析得頭頭是道。她說這是國家農業發展形勢變化造成的。現在農村沒有什么人種田,多是留守老人和婦女在種田。很多空散閑置的土地則流轉到種糧大戶手中。種糧大戶是不需要到她這樣的小店來消費的,因為他們都會與農資公司直接對接。除此之外,隨著競爭的激烈,很多農藥、化肥廠家都直接走村入戶,下到田間地頭向農民“直銷”。
郭梅的分析不無幾分道理,來自安徽省農委的一項調查也印證了她的說法。這項調查數據顯示,專業化農資公司的銷售數據、業績正呈逐年上升趨勢,其中種糧大戶作為新型經營主體正如雨后春筍般興起,成為他們重點瞄準的客戶。今后種糧的主體將是規模化、專業化的新型農村能人。 |